Posted in兽医临床

美国心丝虫协会更新猫科心丝虫指南,推进疾病防治新进展

美国心丝虫协会(AHS)近日公布了最新的猫科心丝虫指南。这份指南自2015年后首次修订,致力于解决猫科心丝虫疾病漏诊和管理不足的问题,同时提供了在预防、检测和治疗方面的最新数据。该指南由AHS理事会成员组成的专家委员会主导完成,整合了寄生虫学、心脏病学和临床实践领域的专业意见。

心丝虫病对猫的威胁不可小觑。感染过程始于被带有心丝虫(Dirofilaria immitis)的蚊虫叮咬,心丝虫幼虫随之进入猫的血液,并逐步在皮下组织和肌肉中发育,最终进入心脏、肺和动脉,引发严重的炎症反应。根据康奈尔大学兽医学院教授Dwight Bowman博士的研究,在感染60到100天后,尽管寄生虫尚未成熟,动物体内已显现病理性变化。

新版指南建议对猫进行常规的心丝虫筛查,其主要理由包括:当猫表现出感染临床症状时协助诊断,监测已确诊的猫,制定防护产品使用前的健康基准,并深入了解地区猫科心丝虫风险水平。AHS主席Jennifer Rizzo博士指出,虽然狗已普遍接受每年体检时的筛查,猫的心丝虫检测多局限在怀疑感染的病例中,因此难以全面评估其患病率。

指南建议对猫科进行抗原和抗体联合检测,并推荐使用经加热处理的血清进行抗原检测,以获得更精确的结果。同时还提出包括放射成像、超声心动图和便捷超声等辅助检测手段。

针对治疗问题,新版指南特别强调缓解病症、预防成虫感染导致的猝死等目标,提出了一系列药物方案和剂量建议,涵盖抗炎药、白三烯调节剂和抗生素等。此外,指南中还详细介绍了成人心丝虫的外科移除方法。尽管目前尚无适用于猫的成虫治疗药物,AHS建议使用防治心丝虫的宏环内酯类药物进行全年的预防。

新版指南特别提出了环境控制蚊虫的重要性,并强调了全面使用防蚊措施,以最大程度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