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基础研究

康奈尔大学研究揭示猫冠状病毒在家猫与野生猫科动物间传播基因证据,助力未来疫情防控

2024年11月9日,康奈尔大学兽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首次在基因层面证实了猫冠状病毒(FCoV)可以在圈养野猫与家猫之间传播。这一突破性研究采用了创新的杂交捕获和下一代测序技术,不仅揭示了病毒的传播途径,还为猫冠状病毒及其他病原体的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猫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与风险
伊利诺伊大学詹姆斯·劳教授、病毒学家Gary Whittaker教授指出,目前对猫冠状病毒的传播路径及其在猫科动物中可能引发的后果仍未完全了解。该研究首次证实了FCoV-1可以在家猫与野猫间传播,进一步揭示了其对家猫和野生猫科动物的潜在健康威胁。

家猫与野生猫科动物的感染风险
由于家猫与野生猫科动物在基因上有着较高的相似性,野生猫在接触流浪猫的食物或栖息地时,可能面临较高的感染风险,甚至会发展为致命的猫传染性腹膜炎(FIP)。这种致病性突变可导致病毒从低致病性转变为高度致病性,从而使野生猫科动物也受到影响。最近在塞浦路斯发现的一起FCoV-2暴发导致当地流浪猫群体死亡率上升,进一步表明了该病毒对猫科动物的威胁。

猫传染性腹膜炎的历史与挑战
FIP由Jean Holzworth在1963年首次描述,是一种可引发全身及神经系统严重损害的疾病。虽然抗病毒药物GS-441524等新治疗手段的出现使FIP不再是“几乎必死”的疾病,但目前仍无有效疫苗可以预防FIP。这一研究为理解猫冠状病毒如何在家猫和野猫间传播并引发FIP提供了关键数据。

2008年病例回顾与前沿技术应用
研究团队回顾了2008年美国某动物园内的一例家猫与帕拉斯猫间的FCoV-1传播事件,利用当时冷冻的组织样本,通过杂交捕获技术与下一代测序,成功在两只猫的组织中检测并测序了FCoV-1的完整基因组。这一技术突破克服了病毒高变异性S基因带来的测序困难,为进一步理解猫科动物的冠状病毒传播机制提供了新的可能。

加强监测与疫情应对准备
康奈尔猫健康中心(FHC)已资助购置NextSeq 1000测序仪,用于更快地响应未来可能的疫情。研究合作者Laura Goodman指出:“这项技术的投入使我们在未来疫情暴发时能够迅速识别病毒株,并更高效地开展防控。”FHC主任Bruce Kornreich补充道,该研究不仅首次提供了FCoV-1在家猫与野猫间的传播基因证据,还展示了杂交捕获测序技术在全球猫冠状病毒监测中的应用潜力。

展望未来,研究团队计划利用基因测序进一步探索猫冠状病毒的耐药性,特别是在FIP抗病毒治疗逐渐普及的背景下,这一研究成果将为未来的猫科动物保护及健康管理提供科学支持。

参考文献:

https://journals.asm.org/doi/10.1128/spectrum.00061-24